新冠肺炎(COVID-19)後的"霧腦"模式

示意圖/中華民國臨床非侵襲癌治療研究學會提供

示意圖/中華民國臨床非侵襲癌治療研究學會提供

撰文/神經外科 陳以諾醫師

"漁人惑澳浦,行舟迷溯沿…."來自南北朝的五言詩,霧中漁人疑惑與些許的傖惶,藉著晨霧渲染,加添了幾分咫尺天涯的浪漫。可惜現實中的霧卻不是意境中這麼美好,尤其是在腦中氤氳的霧。

自2019年,COVID-19疫情的角聲響起後,除了疾病本身的進程跳脫最初"肺炎"的名稱,往各個標的器官進發;疾病康復後的後續變化,也叫人摸不著頭緒,甚至"心驚肉跳","心有餘悸",更甚者則"呆若木雞"。有些專家以長新冠,或遠程新冠(long COVID syndrome)來定義這種不明原因的喘、記憶喪失、疲倦或者肌肉疼痛,根據病人本身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確診後症狀的持續時間。在中樞神經的長新冠症狀中,雖然比起一些急性的病症,例如腦炎或者腦血管病變為輕,但也不是那麼好受。常見的症狀包含注意力維持,或者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可能會有短暫的思緒暫停或模糊,尤其會影響思考以及想要集中注意力時。有些文獻也提及了急性期後的憂鬱,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者思覺失調症。至於病人有什麼樣的危險因子會容易導致長新冠症狀呢?常見的兩個因子有:女性,以及住院過程有經過加護病房照顧。另外,有學者提出,疾病開始時是否是以呼吸道症狀作為起始症狀也有可能是其中一個危險因子。這說明疾病的嚴重程度,會影響到後續血液中細胞激素的活化,導致更久的住院天數,或者會使新冠感染影響到特殊的腦區,例如:扣帶皮層(cingulate cortex),也是處理我們認知功能與情緒的大本營。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是感染後遲發性的發炎造成的結果。不論原因如何,目前的處置原則也僅以復健及症狀治療的藥物為主。這些都提醒我們,無論疫情鬆綁狀況,或者我們是否有得過新冠肺炎,後續的反應依然要注意並僅慎面對。

"日中氛靄盡,空水共澄鮮”"霧氣一掃而空,湖景一覽無遺。詩中的漁人尚且如此,腦中的烏煙瘴氣是不是也該煙消雲散了呢?

中華民國臨床非侵襲癌治療研究學會邀請您參與「Long Covid (長新冠)預評估問卷調查

https://bit.ly/3gMnHNk (另開啟新視窗)